灵谷寺旁三绝碑
南京东郊风景区有一座灵谷寺,寺旁有一座著名的三绝碑。哪三绝?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绘的宝志和尚像、大诗人李白作的像赞、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字。
宝志是六朝时代的高僧。吴道子根据佛经记载和民间传说,给他画了这幅像。
远看碑上的宝志像,手和脚都跟一般人不同,活像是鸟爪子。怎么会这样呢?你听听老年人说底细吧。
从前,句容朱村有一对老夫妇,做了一辈子好事,就是老来无子。一天大清早,老头出门打水,就听见有个小孩儿哭得可怜。这老头没有小孩,最不能听小孩哭。小孩一哭,他的心就碎了。他心里想,哪家大人这样心狠,怎么舍得的?他顺着哭声找去,来到一棵大槐树脚下,不料哭声却在树上。他抬起头来,踮起脚跟,够着一看,嘿!鸟窝里睡着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儿,手脚直划,“哇哇”哭着。他心疼得赶快丢了水桶,把小孩儿抱起来。怪得很哩,这小孩儿到了他的怀里就不哭了。从此,老夫妇就收养了这个孩儿。这个孩儿就是宝志。宝志什么都好,只是手和脚生得像鸟爪子,长到大也没有变过来。
你看碑上的宝志像,肩膀上扛着一根禅杖,杖头上挂着剪刀和尺子,手上拿着指尘。这些东西,样样都是有寓意的。剪刀修剪过的东西,不是“齐”的吗?尺子不是用来“量”东西的吗?这不就告诉人们,宝志和尚是六朝齐梁时代的人吗?
相传梁武帝萧衍最佩服他,尊他叫国师。一天,他一头冲进梁武帝的皇宫中,开口就说:“你要找我,我正要找你哩!”
梁武帝一听,心头直扑腾:难道他是我肚里的小虫,怎么就知道我的心事?
宝志也不管梁武帝怎么想的,接着又说:“我跟你要一块地方,作为百年安身之所。”
“哪块地方?”
“钟山南麓独龙阜。”
“好,一言为定。独龙阜我就送给法师了。我也要找……”
宝志和尚指指梁武帝正在赏玩的木塔说:“木塔一坏,改朝换代。”
梁武帝不由得一惊,忙问:“仇人是谁?”
宝志和尚只是笑着,并不回答,还用手往前指指自己的喉咙,又用手往后指指自己的颈子。
“是谁?”梁武帝又追问一句。
宝志和尚也不理他,拿起禅杖,掉脸就走开了。
没隔多久,人们发现宝志和尚死了。他躺在床上,脸上含着笑,床头桌上点着一支蜡烛。有人急忙跑去报告梁武帝,梁武帝听了,说道:“我知道了,这是嘱(烛)我料理后事哩!”就把他安葬在独龙阜,就是现在明孝陵这地方。
梁武帝忙过宝志和尚的丧事以后,又发起愁来,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仇人是哪个呢!他看着木塔,皱着眉头,忽然想到,我不如把木塔换成铁塔,江山不就保得长了么?“扑哧”,他笑了起来,这个主意多好,怎么早就没有想到呢!哪知他刚把木塔拆掉,就有人来报:“降将侯景谋反了!”原来宝志和尚用手指指喉咙和颈子,指的就是这个侯景。侯景一反,梁武帝就饿死在台城。吴道子画的宝志和尚手里不是拿着“拂尘”么,果然,陈朝就接替了梁朝。
你再看碑上的宝志像,禅杖上还挂着一面镜子。镜子是明亮的。怪得很哩,到了明朝,朱洪武不让宝志和尚安生。他要在这块风水宝地营建孝陵,硬是下令连墓带碑搬家。三绝碑就搬到了灵谷寺旁边。
宝志和尚十二时颂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只守玄,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工夫求的意。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在世。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虚幻声音终不久。禅悦珍羞尚不餮。谁能更饮无明酒。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狂子兴功投暗室。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豪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一颗圆珠明已久。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不见头,又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未了之人听一言。只遮如今谁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