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造碑
南京城东面有座四方城,四方城里有块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替他父亲朱元璋立的,算得上是块头号大碑了。可比起明成祖原先看中的那块,真正是“坐飞机钓鱼——差远”啦。怎么不用原先那块碑材的呢?说来就话长呐。
自打明成祖朱棣得了皇位,就处处想显示自己,凡事好讲个排场,做东西越大越好。他要替父亲立碑,不用说,那碑材更是无大不大的啦。
承办这件事的官儿,光晓得皇上要大的,不晓得要多大尺寸。头回去问,皇上说了:“捡顶大的料做。”尺寸没有讲。二回,他壮壮胆子又问了,皇上把眼一翻:“跟你讲要大的,要大的,越大越好!”还是没有讲尺寸。
那官儿不敢再问了,就一山一山地跑,找皇上称心的大碑材。这天,跑到汤山附近的一座阳山,抬眼一看,尽是刮刮叫的大麻石,用它做碑,真是帽子没边——顶好咧!皇上不是要大么?干脆叫石匠顺着山凿,这么大的碑材,管保天下第一。皇帝一高兴,他这辈子还愁什么前程?这官儿兴得连晚进宫禀报。果真,皇上听了眉开眼笑,限他九九八十一天完工。
圣旨一下,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都上阳山来了。一望这海大的工程,一个个吓呆了。
北方来的人,成天蹲在这荒山野岭上,更是没命地想家。每回大雁飞过头顶,都恨不得托它带个信,向妻子儿女倒倒苦情。后首,这阳山就又叫雁门山啦。
一开工,皇上派来的心腹太监就规定:每个石匠一天要凿三斗三升石屑子,交不足数的杀头。
乖乖隆的冬,三斗三升石屑子,看看简单,凿起来万难。这阳山笔陡笔陡,人在高头做活,一不当心栽下来,尸首都没法收。初开工,大石片多,拼死拼活,一天还勉强能交个足数。往后越做活越细,石屑子就少了,可上头定的份量不减,害得一些年纪大、身子瓤的,活活累死;有的熬不过这活罪,索性跳崖。限期一天近一天,监工也接二连三地换,一个比一个辣刮。石匠们完不成数被打死的,想溜,抓回来杀头的,摔在崖下的尸首堆成了山包包,后来这落地就叫“坟头”了。
阳山上的怨气,被峨嵋山上一位仙道算出来了,就装成一个老石匠特地赶到南方来搭救。
石匠们眼看生活做不下去,一天半夜里聚起来商议。这个说:“我们是乡里人挑粪担子——前后是死(屎),不如奔吧。”
那个讲:“奔哪快?不看见被抓回来的人,一个个都被杀了?”商议来商议去,没得头绪。
这时,新来的老石匠开口了:“依我啊,硬拼不如软抗,叫他收不了摊,歇火!”
“怎格软抗呐?”
老石匠哈哈一笑:“他们站得远看不清,我们不会来个斗底朝天,浅浅装一层石屑子啦。太监好不得意,以为是他的鞭子打出来的呐。
有一回老石匠看见有一处河沟难跨,便轻轻举起一块大石头,朝两岸当中一搁,就做了桥。那块石头歹沉,几十个小伙子也抬不动它,石工们这才晓得老石匠是个仙人,就把这座小桥取名“仙人桥”啦。
再说,太监高兴不了几天,就犯死相了:工程越做越慢,又不晓得什么捞头。眼看限期要到,那承办工程的官儿,只好抖抖活活去向皇帝请罪。皇帝一来气,把他斩了。皇上不除疑:一块碑材就这么难凿?干脆把它运进宫来,放到我眼皮底下来做,倒看是驴子不走,还是磨子不转。
皇帝当天派了兵马去运,哪晓得斗大的馒头没落地下口,只好灰溜溜回来了。皇帝不信,派了三个信得过的大学士,上阳山探探究竟。三个大学士费了好大劲爬上阳山,一抬头,乖乖隆的冬,这么大的碑材,出娘胎没见过!有个胆儿大的,想爬到碑身上量量尺寸,回去好交代,人还没爬上去,头就晕了。耳边还听见一群娃娃在唱:“东也留(流),西也留(流),锁石锁坟头……”这太学士心里更寒飕飕的,揣摩是天意要留它,连三跟那两个大学士歪歪嘴溜回宫了。
皇上听了回报,也哈住个嘴,脸煞白煞白。哪个叫他要“越大越好”的呐?只好另打主意:派人到龙潭,重做一块小得多的碑,放进四方城,就是现在那块“神功圣德碑”。
阳山上的石匠,后来不少人就地安了家。因为是四路八方人挤在一块儿住的,就叫挤村,后首才改叫了窦村。能工巧匠的手艺一代传一代,窦村的手艺还是全国闻名的哩。南京一带用的斗,也跟外地不一样,底大口小,这是阳山石工们传下来的样式。
那块运不走的大碑材呢?如今还原封不动躺在阳山的石场上。据讲,这么大的碑材,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块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