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古都南京
佛教文化
书画交易
生活服务
饮食健康
南京黄页
绿色南京
Baidu

ToP

法眼宗非常平实
[ 录入者:zxyzxy | 时间:2016-01-10 08:08:06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740次 ]

 


法眼宗非常平实 
 
 
五宗中,法眼宗产生最晚,其创始人文益禅师(后谥号法眼)颂六相《华严经》,二祖德昭禅师兴天台宗传《法华经》,三祖延寿禅师合会诸宗归一心,都是应机适时,校正当时宗门禅弊病的。


一、非常平实、着重文字


法眼宗非常平实,但偏重于文学方面,比较着重文字。《指月录》记载了这一首,《五灯会元》卷十,则录了另外一首。法眼禅师与李王赏牡丹花谈天,五代的李王,就是唐太宗的后代末路王孙。李王很尊重法眼禅师,是法眼禅师的皈依弟子。有一天,这位小王请法眼禅师同赏牡丹,一方面问佛法。牡丹代表富贵,赏完花后,李王请他作首偈子,他当场就写了一首诗:


拥毳(cuì)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天气凉了,他们披着披风对着牡丹花丛。“由来趣不同”的趣字同趋,走的路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这两句真好,但是袭自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过偷得很高明。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描写花,好诗。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他对这个末代王孙说:你赶快去修道,时代已经结束,不是你的了,何必等到花掉下来,你才知道是空的呢?正此时,恰到好处,你赶快收场,这句子写得多高明。又在《指月录》卷廿二有:


师颂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这就是法眼这一系的禅宗,后来法眼一系发展下来,到了宋代,除了永明寿禅师以外,就是浮山远禅师。


如果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要特别注意沩仰宗的九十六圆相。沩山禅师乃百丈禅师的弟子,仰山禅师是沩山禅师这一系来的,跟着下来就是临济、曹洞,时代已到晚唐、五代。云门、法眼则是五代了,浮山远禅师、永明寿禅师已到了宋朝。这中间一差就两三百年,我们几句话就带过去,几百年一刹那而已。


时代愈向后发展,简单的方法也越形繁复,同现在科学一样,分工越来越精细。临济的四料简、三玄三要,到了曹洞就是五位君臣,云门的顾、鉴、咦也过去了。到了法眼,演变成“九带”,这九带成了东方文化,传到日本,变成功夫方面的术语,黑带、黄带……等九条带子。这就是从浮山远禅师的九带演变来的,九带就是九个类别。


现在的禅宗很可怜,一般人以为打坐是禅,参话头是禅,默照也是禅,还有一种把沉思冥想也当作是禅,这就很严重了,宋朝大慧杲禅师称这个是“默照邪禅”。


二、抨击邪见百种


延寿禅师少年得志,年16作《齐天赋》献吴越王钱 ,曾任华亭(今江苏松江)镇将,年28礼高僧永明出家。他学修并用,着作颇丰。据宋僧文冲《智觉禅师自行录》记载,有61部197卷。现《卍续藏经》中收录的有:《宗镜录》100卷、《万善同归集》6卷、《心赋注》4卷、《唯心决》1卷、《观心玄枢》1卷、《定慧相资歌》1卷、《受菩萨戒》1卷、《警世》1卷。③这些着作的行文结构基本上是在设问之中先破后立,缜密严谨,鞭辟入理。其中,《宗镜录》构筑了他的理论体系,而《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等则提纲挈领,进一步发挥其主张。


《万善同归集》中,延寿禅师为了抨击禅僧们轻蔑佛教善行而固守偏陋的错误,先列举出十种错误观点。这些观点至今在佛教界中仍有影响。第一是“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虚劳?”;第二是“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如何劝修,故违祖教?”;第三是“万善统唯无念,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是道?”;第四是“泯绝无寄,境智俱空,是祖师善归……若论有作,心境宛然,凭何教文广陈万善?”;第五是“拟心即失,不顺真如,动念即乖,违于法律,为何广说世间生灭缘起?”;第六是“若得理本,万行俱圆,何须事迹而兴造作?”;第七是“无心合道,岂须万行、动作关心?”;第八是“若以色见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而称佛事?”;第九是“众生不得解脱者,皆为认其假名,逐妄轮回;云何徇斯假名,转增虚空?”;第十是“即心即佛,何须外求?”这十种错误观念,虽各有所依,但关键在于完全错误地理解了佛教“唯心”与“外求”的概念,割裂了“心体”与“万善”,“禅”与“教”等概念所蕴涵的理事不二、圆融无碍的辨正关系。佛教所谓“一切唯心造”,目的是为了强调只有正本清源、净化心灵,才能矫正众生的不良行为,造福于社会。而大乘佛教更主张在入世实践的六度、四摄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己。一些人籍口“唯心造”便可“万行俱圆”,这实际是庸俗的、肤浅的、机械的。“唯心”自造,必导致消极避世、无所事事。


如果说前述主要列举的是反对入世实践的错误观念,那么,延寿禅师在《唯心诀》中用大部篇幅,“略标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进而详细地指出各宗门信徒在修行实践中常犯的120多种毛病,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层层细密的论证。这些毛病牵涉方方面面,大而言之,可用“狂慧”和“痴禅”概括。所谓“狂慧而徒自劳神,痴禅而但能守缚”。因为痴禅是心性昏蒙,不明事理,造成心理偏执,狂妄自大,而成为狂慧,反之亦然。诸如,痴禅之人或效无知木石之类,或守愚痴无分别而为大道,或尚空见排善恶而作真修,或据毕竟空而生断灭之心;狂慧者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铨,或据同理而起增上慢,或是菩提而谤正法轮,或着本智而非权慧。基于狂愚之心,自以为是,或效无碍自在而放舍修行,或定慧偏习焦烂道芽,或行愿孤兴沉埋佛种,等等,最终毁弃道德理念、智慧心行,及至摧毁自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信仰根基。


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于宗门信徒们“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方便,悉溺见河,障于本心,不入中道。”他们“不知万法无体,一切无名,从意观行,因言立号:意随想起,言逐念兴,想念俱虚,本末非有。”也就是说,禅宗门徒及一切学佛之人,必须打破对世间万象乃至佛法各宗门语言名相的妄念偏执,彻底弄清它们是因缘和合而生与方便施设的,才可能获得智慧解脱。


三、驳斥宗门十病


文益禅师7岁出家,后游学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善诗文,曾被南唐李璟礼为“国师”《五代史补》、《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均有记载。传说他有着述文集“凡数万言”今存《宗门十规论》、《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等。《宗门十规论》是他最重要的蓍作。“斯论之作,盖欲药当时宗匠腤郁之病”,厘清“粃糠相混扰”,“驱正见于邪途,汨异端于大义”,故而“宗门指病,简辨十条,用诠诸妄之言,以救一时之弊。”文论不长,不妨简要概括如下。


所列举的十种弊病是:第一“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参学的根本,原本在于自己心灵深处的根本觉悟,但一些人却“滞句寻言,还落常断”,“丛林虽入,懒慕参求,纵成留心,不择宗匠”,“但知急务住持,滥称知识,且贵虚名”。第二“党护门风,不通议论”。佛教禅宗原来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禅北禅及其延生的宗派体系只是方便施设。但有关门徒们却“护宗党祖,不原真际,竞出多岐,矛盾相攻”,“角争斗为神通,骋唇舌作三昧,是非锋起,人我山高”,“见解终成外道”。第三“举令提纲,不知血脉”。先贤祖师创宗立说都有其思想纲领,然后权巧方便,应运自然。但一些门徒“但知放而不知收”,“奴郎不辨,真伪不分”而“埋没宗旨”,“只成得相似般若”。第四“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在禅宗伪仰、临济、曹洞等宗派祖师们采用棒喝、酬对机锋等方法,为了旁敲侧击、辨邪归正,完全是一种有的放矢、应机说法的教育技巧。但现在“宗师失据,学者无稽”,“用人我以争锋,取生灭为所得”,“棒喝乱施”,“诳谑群小,欺昧圣贤”。第五“理事相违,不分浊净”。从佛教缘起论讲,任何世间万象,佛及众生,虽外相差别,但理性平等,本质相同。但一些人在宣讲佛法时“苟或不知其后,妄有谈论,致令浊净不分,谀讹不辨,偏正滞于回互,体用混于自然”。第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祖师“公案”故事有其特殊时代背景,同时,其中也有纯属戏嬉之言辞,学之无益。参学之人必须择依善知识。第七“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学佛之人,不能只会模仿先贤,“承言滞句,便当宗风,鼓吻摇唇,以为妙解”,不契实际,还妄称“师承”。第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宣扬佛法必须契合佛祖本意,博古通今。但有人“不识义理,只当专守门风”而“妄有引证”,“不假熏修,乃得少为足”。第九“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禅宗祖师先贤们原喜好用歌颂偈语等形式,表达“佛之三昧”,唱道真理,生动活泼。但后世有人“强攀英俊”,“以歌颂为等闲”,“猥欲兼糅戏谐”,从而“呈丑拙以乱风,织弊讹而贻戚”。第十“护己之短,好争胜负”。作为化导世俗的僧人们原本应该续佛慧命,但有人却“治激声名,贪婪利养”,更有“望风承嗣,窃位住持,便为我已得最上乘超世间法”,“破佛禁戒,弃僧威仪、,“口谈解脱之因,心弄鬼神之事”。


文益禅师驳斥宗门十病各有侧重,比如,第二第十针对党同伐异的宗派观念,第四第六针对不求甚解的教条学风,第一第九针对装腔作势的虚浮作风,反对禅僧们追名逐利、弄虚作假、诳骗信众的恶劣品质,教谕他们改邪归正,走上导世利生的佛法正途。这些弊病,应是当时佛教界存在的真实情况。


四、法眼宗的“一切现成”


昙轮禅师是唐代一位高僧,河南开封人氏,少年入寺为僧,喜习禅法,深得禅定。他的言行出奇,与一般僧人不一样,不上早晚殿,不诵经,不念咒,经常卧在床上,因此得名“卧轮大师”。他修“禅法”似乎其乐融融,曾作一偈说: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首偈子的内容,在一般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其境界是否很高超呢?不少弟子无法领会。一日,有位僧人向慧能大师提起这首偈子,慧能大师认为对方未曾开悟,反而替自己平添了许多桎梏,因此他也和了一首偈: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以此法门为依据,后世兴起了法眼宗。


法眼宗的主要特色就是当年文益禅师在桂琛禅师处得悟的那句话——“(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禅师在《宗门十规论》中指出当时禅宗所出现的各种偏差,建议加以戒饬,并提出了“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


文益禅师的弟子天台山(位于今浙江天台县)德韶禅师发扬了其师的“一切现成”说,认为“佛法现成,一切具足,还同太虚无欠无余”,劝参禅弟子不必离开世间而随处得悟。德韶禅师住天台山通玄峰顶时,有偈示众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其意为:学禅达到顶峰,与人间自然不同,但由于心外无法,是随处都可见到青山的(禅境)。文益禅师因此一偈而认为:“即此一颂,可起吾宗。”德韶禅师因受到吴越王钱俶的崇信,被尊为国师。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星云大师:人开悟后是什么样子 [下一篇]宝华山隆昌寺 律宗第一名山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意见与投诉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2008-2013 南京名片- 南京名片网

联系方式: 15851899322、15852917604 苏ICP备090512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