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古都南京
佛教文化
书画交易
生活服务
饮食健康
南京黄页
绿色南京
Baidu

ToP

安文化是一种心灵文化、精神文化,相对于安全文化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24-03-08 21:04:53 | 作者: | 来源: | 浏览:26次 ]
安文化是安全生产新的文化溯源

    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组委办为周黎明颁发荣誉证书

    赵梦远

    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长久以来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养料。在生产领域,安文化理念的传播和安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利于生产主体安全意识的提升,对安全生产起到推动作用。作为安全生产书画展拓荒者,安夫(本名周黎明)全身心投入安全生产文化事业,致力于安全文化的传播,并在对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安全文化的研习探索中,逐渐形成安文化概念,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文化溯源。

    记者:您如何理解安文化?中华文明的哪些细节中体现出安文化?

    安夫:安文化,一种托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隐性文化,渗透于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历经漫长的岁月积淀,如今裹挟在现代文明成果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质,以至于其考古溯源成为一项浩如烟海的工程。在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链条上,安文化或许是尚待发掘的一环,然而透过文化的最鲜活载体——人,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它厚重有力的脉搏,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跳动在每一个倔强而骄傲的生命里。

    以敬神而求安,人类之传统。可以说,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求安,这里的安首先被赋予了生存的概念。人群因繁衍生息而壮大,需要一个首领来指挥引导大家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以部落应运而生。待国家地域的概念产生后,首领便以君王的名义统治一个国度,并祈国家长治久安,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中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而安文化恰似镶嵌在这条文化彩带上的瑰丽明珠,使其更加熠熠生辉。众所周知,中国迄今为止经历了数十次朝代更迭,每一任帝王为治理国家所做的每一点滴的努力都不外乎一个目的——维稳与发展。中国古代帝王在安文化的发展上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除以国家制度和政治手段巩固其统治外,在形式上,他们可谓将安防做到了极致。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被奉为世界奇迹,这座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修筑的大型防御工事,如今看来,一砖一石凝聚的不止是劳动人民的血汗,而且是历朝历代君王所公认的“安意识”。

    中国式的安意识从王孙到平民一以贯之。除在祭天祭祖、拜神拜佛等意识形态方面做足文章,中国古人也非常务实,养狗以看家护院便是直接而直观的体现,故民间一向有“看门狗”之说。中国古代有打更的传统,可见古人深谙居安思危之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声声叫喊也不仅仅是古代的119预警,而延伸和深化为一种对平安的祈望,一种对灾祸的规避提醒。

    另外,民间流传的图腾、求雨等传统亦彰显了古人面对灾难危祸的态度——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信念意念来对抗,顽强不屈。中国很多地区至今仍保留有花灯庙会、舞龙舞狮等习俗,这无疑是中国人向往太平盛世、乐享美好生活的凿凿力证。再者,诸多人们公认的行为习惯如今早已约定俗成,如携带平安符、男戴观音女戴佛、车内放平安挂饰、商店门面内供奉财神和招财金蟾、新房驱邪、买新车先敬路神等等不一而足,见微知著,通过细节,我们每每都能发现无处不在的安文化。

    记者:安文化概念的形成和安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一概念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轨迹?

    安夫:安文化是新概念,是全国安全生产书画展三届发展历程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的成果,但要追溯这一概念的形成轨迹,应该与我在这一领域的工作经历基本吻合。我从2001年开始在《中国安全生产报》和《中国煤炭报》工作,作为一名记者,我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始终希望能拓宽传播的渠道,拓展传播的形式,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为此我做了许多尝试:2002年与湖南台《超级英雄》栏目组共同筹办了一期《超级英雄安全通》的节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我主持出版了宣传册《市民安全常识》,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本安全知识宣传手册;2004年组织机电安全设备展,2005年筹备中国安全天地网上线。

    2011年,我开始策划筹备安全生产书画展活动,开办了第一届全国安全生产书画展。该展的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将书画艺术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创新安全宣教平台,寓安全教育、安全宣传于艺术欣赏之中,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推动安全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践行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我不断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界的众多名家,逐步加深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同时对安全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最终以此为桥梁体悟到安文化的博大精深,安文化的概念在我脑海中逐渐成熟。2012年我提出安文化这一概念,将这一中华文明中的瑰宝捡拾出来,呈现在公众的面前。但安文化博大精深,并非我一人之力、一时之功可以将其理论构架清晰勾画出来,我们也计划于近期开展安文化的研讨会议,推进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实现安文化这一传统文化的复兴。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主持安全书画展,可以说是安全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您又是安文化的提倡者,您认为安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区别在哪里?

    安夫: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6年针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提出的,此后安全文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狭义上的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广义上来讲,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安全文化与安文化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安文化与安全文化都是以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安全、平和的状态为目标的,另一方面,安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升级,是后者的延伸和扩展。

    安文化是一种心灵文化、精神文化,相对于安全文化,安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安文化体现了一种对“安”的状态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类似于中华民族对“和”文化的推崇,是一种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理念。中华文化不仅在细节中体现出安文化的光彩,在主流文化中也体现出安文化的宗旨。浅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我们会发现,以“仁”、“中庸”、“忠恕”为核心的孔孟思想与老庄“道法自然”的主张虽有对立之处,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却不谋而合。儒学在伦理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其政治理想则为“大同”、“大一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其自然,少求私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间”,追求内心的“安”的状态。不难看出,在圣贤如孔孟老庄之人眼中,理法可度人心,心安则人安,人安则国安。

    记者:您认为安文化对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有哪些意义?

    安夫:在安全生产方面,塑造安文化氛围、传播安文化理念的目的在于提升人们的安意识,并使这种“安”的意识渗透到人们在安全生产的实际行动中。这一方面政府、企业和职工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实现安全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安文化的内化形成安全生产主体的“安”意识,并将这种“安”意识转化成对人身平安、生产安全、尽职心安等“安”状态的追求。

    我亲身遇到过一个婴儿乳制品加工厂的流水工,她毅然辞去工作,是因为乳制品里加有婴儿根本不能食用的添加剂,对婴幼儿危害很大。大多数人也许把这归为一种良心发现,实质上是文化使然。正是她心中有对孩子的“安危”的关切,才促使她选择放弃这份工作,追求内心的“安”。这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安全文化更多呼吁的是应然之举,而安文化不仅强调人们追求生产结果的“安”,还强调内心层面的“安”的诉求,因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政府、企业、职工在生产环节中努力实现生产环境的安全、生产者的人身安全和产品的质量安全。

    安文化传播是一项功德永恒的事业,是人类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发展自身的需要。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从任何社会层面来说,建设和发展安文化都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目前我们还有诸多社会安全问题,如住房、食品、交通等问题亟待解决,整个社会的安文化虽长期存在,但安文化氛围仍然稀薄,“不安全”的问题频频出现,“不安”的情绪常常生发扩散,这些因素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正说明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安”的价值理念意义重大、塑造安文化氛围迫在眉睫。

    热烈祝贺“安文化”获国家知识产权认证!

    安文化,是人类永恒祈愿的一个词语,她的特殊性、唯一性,是人类的创造。无论从结构、内因与外延去理解、去分析,还是从远古象形文字的考证,甲骨文的释意,是祖先赋予了她的定义。

    当你了解了“安文化”内因,就懂得了爱,爱自己,爱家人,爱国家。

    当你理解了“安文化”的外延,就会尊老爱少,诚信仁礼,贤能孝德。

    当你吸收了“安文化”的思想,就会明理是非,止恶行善,弘扬正气。

    安文化,意广天下,义域繁星。从狭义认知,只是个体的需求;从广义去认同,是社会科学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世界大同,人类追求和平、世界联合论观点的认同,是文明、和谐又一新的文化思想溯源。

    安文化提炼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是汉文字进化论中的又一突破性学术发展,是弘扬国学思想的一个大胆启示,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传播正能量体系的探索。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城市名片网 之力于维护国家安全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意见与投诉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2008-2013 南京名片- 南京名片网

联系方式: 15851899322、15852917604 苏ICP备090512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