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巷尹凤连中三元
新街口南有一条巷子,东在中山南路与程阁老巷相接,西与明瓦廊相接。明朝嘉靖年间,这里有个叫尹凤的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获三个第一,号称连中三元。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时人遂称尹凤所居之巷为三元巷。
尹凤字德辉,幼年丧父,家境并不怎么好。当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蜂起,官兵无能,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尹凤看到这种情况很着急,立下了报国之志。在刻苦攻读的同时,兼习骑马射箭、战略战术,文思武功大为长进。嘉靖年间考武举科,乡试、会试、殿试三场均获第一名,官拜参将。后随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区抗倭,屡建大功,万历年间官至都督佥事。尹凤的事迹,为南京人津津乐道,都道是南京人的骄傲。
所谓“三元”,是科举考试中的名称。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以前采用的是“察举”制。李密的《陈情表》就有“昔太守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陈荣举臣秀才”的记载。但是,这种制度极重视门第和社会关系,致使有亲友裙带关系的庸才一步登天,而有才有识的能人、贤士很少能被“察举”,弊病很大。为此,改察举为科举势在必行。汉代,开始考试取士,但只是临时措施,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科举取士制度始于隋朝,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实行学校教育制度止,共实施了1300多年。
明、清时代是分四级科举取士的。这四级为院试(县、府考试)、乡试(省级考试)、会试(全国统考)、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合称“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明时,也有称殿试前三名为“三元”的,即状元、榜眼、探花。参加院试的考生叫士子。院试又叫童生试,录取者称生员、相公、秀才。中了秀才就算“进学”、“入泮”了,隶属于府、州、县学,要接受学官的监督考核。乡试在省城举行,一般是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所以又叫“秋试”、“秋闱”,亦叫“大比”。乡试得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由礼部主持,是在京城举行的国家级考试,时间一般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故又称“礼闱”、“春闱”。得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考试。考中者叫进士,都算是“天子门生”,第一名叫状元。明、清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称“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叫“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第二、第三甲统称“进士”。进士即贡举人才,为入仕资格的首选,可授以各种官职。举人参加会试多次落第者,亦可酌授一些小官当当。
由此可知,科举制度是相当繁琐的,尹凤连中武试三元,在当时一件了不起的事,可见其武功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