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干流自绕城公路的七桥瓮进入南京市区,至武定门节制
闸附近分为内外两支。一支环古城墙外转西折北,至三汊河口入江
的干流段,为秦淮河下游主要泄洪通道,习称外秦淮河,全长约18
公里。另一支自东水关入城,横穿南京市区南部,直至西水关出城
,这一段为内秦淮河,即盛传数百年的“十里秦淮”段,内外两河
最终又不约而同地在南京城西北注入浩翰奔腾的长江。
“屈曲秦淮济万家”,一水秦淮横贯南京腹地,全长110公里
,主要支流有16条,蜿蜒曲折,自成水系;流域宽广,除隶属镇江
市的句容县外,秦淮河覆盖南京市的七区一县,分别为下关、鼓楼
、建邺、白下、秦淮、雨花、江宁区和溧水县,拥有面积约2630平
方公里的肥沃平原和环抱的丘陵低山,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
气个候区。每年平均气温15.4℃,一年之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是江南著名的稻米林木的富饶产区,对古城南京的形成与发展起了
极其重大的作用。
秦淮新河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总
的来看,对秦淮河的整治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历史上“秦淮碧”
的景象始终没能再现。
1975年,南京市根据“上游以蓄为主,中游疏浚河网,下游扩
大排水出路”的原则,决定开挖秦淮河分洪道——秦淮新河,以进
一步发挥它的综合效应,防止水患侵扰。从1975年至1979年的四年
中,国家投入8000万元,动用百万民工会战秦淮河。除疏理老河道
外,又重新开凿了一条人工新河,从东山镇小龙圩,经雨花台区铁
心桥、西善桥,到双闸金胜村入江,全长18公里,河面宽130—200
米。这样,秦淮河上游的洪水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长江,从而解决
了千百年来秦淮河给圩区人民带来的灾难。此河的开凿是秦淮河的
又一次大改道。如今,秦淮新河展新姿,河上行船畅通,河岸绿树
成荫。
列入全国著名旅游景区的秦淮河风光带,其范围从东水关至西
水关的内秦淮河沿河地带,包括两岸的街巷、民居以及夫子庙地区
、白鹭州公园、瞻园和中华门瓮城,它是集中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特
色和古城传统风貌的地区。
2002年4月制定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逐步
修复和改造重院式建筑及有代表性的河厅、河房,使之适应现代化
生活的需要;继续治理秦淮河的污染,增加沿河开放空间,重点保
护以夫子庙为中心,东到桃叶渡,西至瞻园的步行街区,加强文化
内涵,保护整个风光带的传统风格。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在将南京建设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
城的过程中,必须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必须特别重
视秦淮河风貌区的开发建设,不仅要使秦淮河成为南京一条流动的
河、一条美丽的河,还要使她成为浓缩金陵文化的载体。根据规划
,外秦淮河主城段将分为5个特色风貌区,即河口风貌区、石头城风
貌区、西水关风貌区、中华门风貌区及运粮河风貌区,分别以江、
山、水、城、林为特色,凸现古城南京的山水形胜,古都文脉。而
且特别注意要“泛蓝”,使秦淮河变清;要“透绿”,河岸多植绿
树;更要“显紫”,就是把与秦淮河有关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来
,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将秦淮河沿岸建设成充分体现古
都的绿与蓝、历史与环境、生态与文化的特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