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路与白下村
内桥至大中桥一段街道,名叫白下路,因古代白下门、白下桥和白下亭在此而得名。它是由明、清时代的中正街、升平桥、珠宝廊、大中桥等街道拓宽而成的。
“白下”是南京的古名之一。白下之名,最早始见于三国孙权时期。当时的幕府山以盛产白云石著称,故又称“白石山”、“白土山”。在此山的南麓,就地取材建有白石垒,为六朝都城建康的军事重镇,非常有名。白石垒下之村,也因驻军需要衣食消费的原因,日益繁华起来。人们便按白石垒下之村的意思,简称为白下村。白石垒系东晋李根为防止北兵南犯而筑。故白下之名始于东晋,到唐时才广泛地叫开。这是因为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改金陵为白下,迁县治于白下村。到唐太宗贞观七年,再迁县治到上春桥(今大中桥),并改上春桥为白下桥,这里的驿亭和寺庙也分别改名为白下亭和白下寺。对于白下村的确切位置,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直到前几年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晋尚书右仆射、都亭侯王彬之子王兴之墓的墓之铭,才真相大白。此墓发现于象山,墓志铭上有“葬于白石”字样。这就证明了现在的象山、宋家埂一带就是古幕府山所在地。而今天的幕府山,在三国孙权时称“直渎山”。
太平天国时期,北王韦昌辉就住在白下路,国伯韦元王介住原河南巡抚潘铎之宅,燕王秦日纲住今白下路原上元县署东侧的胡宅。清上元县署在今白下路101号,现仅存大殿。
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字伯严,晚号散原老人),在光绪二十六年到金陵后,就住在白下路。陈三立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儿子。光绪二十九年,当柳诒徵、陶逊为创办新制小学堂而苦于无校舍时,他就将自己的住宅拿出来办学,取名为“思益小学”。小学设经、史、舆地、算学、格致、体操等课,这是南京办的第一所新制小学。小学的教员都是名人、学者,柳诒徵、陶逊、王伯沅、顾实、周印昆等,都在这里任过教。这所学校在南京影响很大,致使两江总督端方也亲临视察,还赠送每个学生文房四宝一份。
陈三立是同光体诗坛领袖。汪国垣曾作《同光诗坛点将录》,评论同光诗家一百单八人,配以《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座次,以陈三立对呼保义宋江,可见陈三立在文坛上的位置之崇高。他的《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也由中华书局尽数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