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归隐信府河
信府河在中华门北内秦淮河西岸。此河古名“桐树湾”。明初,信国公汤和居于此,街遂以“信府”名之。
汤和字鼎臣,明初濠州人,是朱元璋的布衣弟兄。他为人豪放,足智多谋。元朝末年,为生活所逼,参加了红巾军起义,是郭子兴的一员战将。朱元璋接替郭子兴的兵权后,汤和随朱元璋转战南北。先后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份作战,屡战屡胜,为开创明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一年被封为信国公。朱元璋的诰书写道:“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后来,朱元璋将此语御笔亲题为联,送给徐达,足见朱元璋视汤和、徐达均为“擎天之柱”。此语出于皇帝之口,是最高的奖赏了。明朝政权巩固后,朱元璋觉得诸将权力过大,尾大不掉,严重地威胁自身的安全。而太子朱标又过于懦弱,如果不采取削弱诸将势力的强硬措施,朱标是接不好班的。朱标对朱元璋的做法持有异议,曾多次劝父皇对开国功臣们网开一面。朱元璋就叫人拿来一根荆条,让朱标用手抓起来。朱标说,这荆条浑身是刺,叫我怎么抓呢?朱元璋导他说,这些功臣就像荆条上的刺,现在我要一一拔掉,你才能把荆条抓起来。朱元璋的养子、亲外甥李文忠,也曾多次建议善待功臣,结果遭鞭笞和严斥,以致很长时间下不了床,最后他的归宿也和诸将差不多。汤和是何等聪明之人,一看出苗头就连忙自请解甲归田。这正中明太祖的心意,当场批准,并下令在中都(今凤阳)为他建府宅。第二年,因倭寇在江浙骚扰,又令其复出,在沿海设防抗倭。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死,被追封为东瓯王,溢“襄武”。南京民间传说,朱元璋杀戳功臣,汤和因是布衣兄弟,建有大功,又不要兵权,才得以善终。
信府河过去河房很多,现在所剩无几,信府河55号即为幸存的。该河房为清末格局,下有砖砌隔墙,船舶可以驶入躲风避雨,还可以做生意。河房地板上有一块木板是活动的,如要买东西,可将这块地板抽去,吊下篮子,向船商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