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灯火
明代修筑南京城,南部仍以南唐金陵城为基础,秦淮河水分内、外两支的格局,无大变动,相沿至今。
明代的南京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秦淮河历史上最为繁华辉煌的时期之一。明初定都南京,四方贡赋由长江运抵南京,可是长江风浪太大,运输十分困难,于是再次利用秦淮河作为漕运航道。洪武年间,先后开凿了溧阳的东坝河道和溧水的胭脂河,把太湖流域、水阳江——青弋江流域和秦淮河流域这三个富庶之区沟通起来,江南财富通过水道源源不断地汇集南京,促进了南京的繁荣发展。特别是秦淮河上流胭脂河的开凿工程,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为了便于将太湖流域的军马粮食输送京城南京,命崇山侯新率工匠6000人,在“十里高岗”上开凿一条人工运河,南起洪蓝埠,北达秦淮河。这是秦淮河历史上继东吴开凿破岗渎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工程。李新采用前人“火烧水激”的传统施工工艺,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烧麻炼石”,终于“破块成河”,在“十里高岗”上开凿出7.5公里长的河道。由于焚石凿河,石皆赤,故名“胭脂河”。明初建筑南京城墙时,考虑到南京城内水网纵横交错,城南一带又地势低洼、河道狭窄、人口稠密,所以特别注意控制秦淮河水的流量及水位,在秦淮河进出城墙处设立水关坝闸。如通济门水关(即东水关,又称上水关),新建偃月洞36个,控制秦淮河水入城。明万历年间,南京工部尚书上浚河书,主张开浚城内秦淮河的主、支流,并建武庙闸、太平门闸、铜心管闸等,用以“吐纳灵潮,疏浚秽恶,通利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