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秦淮河的形成
秦淮河下游水分两支,是公元10世纪南唐修筑金陵城的结果。
六朝及隋、唐时期,秦淮河本在建康都城之南。五代十国时,杨吴
、南唐开始经营金陵,南京的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再度进入高潮期
,对秦淮河的利用和改造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南京史称“十朝
故都”,作为上承六朝、下启明代在这里立国建都的就是南唐国。
杨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即李日弁)废吴帝杨溥,自立为
帝,国号唐,因区别于建都西安的大唐,史称南唐(937年—975年
)。建都金陵(今南京)府后改称江宁府。江宁府城位置较六朝建
康都城故址向南迁移了不少,实际上是将原城南工商业及人口最为
集中的地区划入城内。扩建的金陵城西据石头,南接长干,东以大
中桥为限,北达今北门桥。都城的南移把河道也圈进城内,从而形
成了内、外秦淮河。
当时,金陵城区南部同时并存三条大致平行的河道,即内秦淮
河、中秦淮河及外秦淮河。内秦淮河是秦淮河的主干,杨吴时期筑
城时跨河而建,设上、下水门,即今东水关及西水关。所以后代皆
言是南唐筑城时将秦淮河包入城内。内秦淮河从东水关入城,流经
淮清桥、镇淮桥(即六朝朱雀大航旧址)、新桥,至下水门即西水
关出城。这段河道约十里,是当时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繁荣的地段
,后人称之为“十里秦淮”。中秦淮河的东段原为青溪,西段原为
运渎,中间的一段则为南唐开凿的扩龙河的一部分。中秦淮河在今
淮清桥与秦淮河主干即内秦淮河分流,向西经四象桥、内桥、鸽子
桥等闹市区,从铁窗棂出城。现在人们称这一河道为内秦淮中段。
外秦淮河原为一条独流入江的小涧,称“落马涧”。南唐的金陵城
南墙即沿着涧的北面修筑,并将落马涧拓宽挖深,引秦淮之水,成
为城壕的南段。它绕城而西,分流入江,时称“杨吴城壕”,如今
称为“外秦淮河”。
金陵城南部地势低洼,人口密集,加之河道较多,容易泛滥成
灾。南唐包秦淮入城以后,东、西水关阻遏水流,使得秦淮水患更
加严重,终成痼疾。
江宁府城始建于杨吴天佑十一年(914年),都城开有东、南
(今中华门)、西(今石城门)、北和龙光五座城门。都城内中部
有宫城,由徐知诰的金陵府衙改建而成。此后,中主李王景、后主
李煜大肆营建殿堂和楼台亭阁。宫城周长2618.88米,墙高7.68米
, 有东、西、南3门。虹桥(今内桥)正对宫城南门,南宫墙东至
东虹桥(今升平桥),西抵西虹桥(即大市桥),北至小虹桥(今
洪武路北口)。宫墙东、西、北三面有护龙河,东割青溪、西取运
渎、南用秦淮之水而成,并砌条石扩岸。南出宫门过虹桥至都城南
门为御道,是全城南北之中轴线,各衙署就分布于御道两侧。
南唐国,在政治上虽无所作为,但在文化艺术上却成就卓著,
产生了许多艺术家。而中主李王景、后主李煜更是一代词人,留下
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