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东吴人物,不可不提张昭 说东吴人物,不可不提张昭。他是东吴老臣,亦是重臣,《三 国志·吴书》中除去宗室,第一个大臣的传记就写张昭。张昭,江 苏彭城(今徐州)人,自幼勤勉好学,博览群书,名气远播。汉末 天下大乱,张昭家族迁至江南。这时,孙策正处在艰难创业阶段, 知道张昭南下避祸,便请张昭出山辅佐自己。孙策视张昭为莫逆, 为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他不负所望,将江东大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 孙策死后,张昭又作了孙权的长史,他竭尽全力保持了江东政 局的平稳过渡。张昭有才,但他更有三国时文人少有的风骨。和众 多雄心勃勃意图在乱世辅佐一方豪强以期建功立业的三国英杰们不 同,张昭对于功名利禄、官位权势并不看重,他有自己独立的人生 价值观。张昭没有雄图天下建功立业的野心,他帮助孙策平定战乱 ,是为了让江东的人民过上安宁之日,他图的是苍生安定。 张昭始终不忘孙策嘱托和自己的职责,《吴书》上载:“昭每 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孙权爱 找猎,张昭就指出:将军所应做的是驱领群臣,争雄两军阵前,怎 能够沉迷于与野兽争勇,万一出了事,会让天下人笑话。孙权当时 听了有所收敛,过后又犯,而张昭就屡次进谏。孙权在武昌大宴群 臣,只有张昭不肯赴会,孙权派人去请说:“大家一起作乐,张公 何必生气呢。”张昭答:“以前纣王造酒池肉林为欢,也不认为是 错事。”张昭一针见血,不给孙权丝豪面子,弄得他只能撤下酒席 。 孙权做了吴王后,辽东公孙渊向孙权示好,以求应付曹魏之压 。孙权想封公孙渊为燕王,同时派人送救援物资北上。张昭力谏: “公孙渊背叛曹魏,所以远来求援,这不是他的本意。一旦他反悔 ,重又投靠曹魏,那时候我们的使臣回不来,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孙权与之反复争论,张昭始终坚持己见。孙权终于发怒,拔出 佩刀砍在案几上,严厉地说:“我让吴国的士人入宫拜你,你却总 是与我唱反调,违背我的意愿,我真怕有一天会控制不住自己!” 张昭审视孙权良久,从容地说:“我知道我的话不中听,但我之所 以竭尽愚忠,是因为令兄让我好好辅佐你啊!”孙权听了张昭的话 也很难过,终于将刀掷去,与张昭相顾而泣。 张昭对孙家尽心尽责,可孙权并不领情;孙权要拜相,众人都 认为非张昭莫属,但孙权以种种理由一再否决。对此,张昭并不介 意,做了辅吴将军、娄侯的他渐渐远离权力中心,远离庶务纷扰, 可以安心地做学问,写他的《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山高 水长,他自有知音。吴中的那个“仲父”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世上少了一个纵论经纬的名臣,多了一个饱学沧桑的儒士。 纵观张昭一生,才学兼备,更具风骨和气节。晚年的孙权志衰 昏聩,刚愎自用,张昭不会不知。但他屡屡犯颜直谏,置生死于度 外,固然因其地位特殊,但更重要的还是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刚正 不阿的性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