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泊秦淮》
杜牧与《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是杜牧第三次游览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唐大中二
年(848年)初冬,杜牧来到秦淮河,看见画舫上的高官醉生梦死,
听着歌女吟唱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由辉
煌的峰顶滑向无情的谷底。从那歌声中,他仿佛看到一个朝代正在
走向衰亡的一幕,不禁悲上心来,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诗中描写了秦淮夜景,并联想六朝亡故,感叹历史兴衰,谴责
晚唐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不管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只顾寻欢作乐
。
全诗从自然景象着笔,通过迭用一个“笼”字,把轻烟、寒水
、淡月、细沙四种景致融为一体,勾勒出秦淮夜景的迷茫茫然朦胧
。次句承上启下,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以景抒情。其实,不是
“商女”不知,实是不想知,也不愿知,她们卖唱是为了求生。杜
牧并非是指责歌女,而是通过曲笔写酒座中的权贵以及宫廷统治者
不知亡国恨。可以说,一曲《玉树后庭花》既是陈朝来亡的挽歌,
又是唐代走向衰亡的哀乐,而世人却茫然不知,实在令人无限感伤
。
诗人通过含蓄洗练的语言、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怀古、
伤今,浑然一体,意境天成。而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其伤感的一
面,沉重的一面无情地暴露出来。有人会觉得秦淮河是阴暗的,那
风花雪月是人欲横流的堕落。其实不然,这并非秦淮河的本色,是
人为的给了这烟雨秦淮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它背负了不应有的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