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称得上是一个山水园林城市,其河道密布,桥梁比比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诗中提到的朱雀桥就是其中之一。正对南京南大门的中华门有一座镇淮桥,又名“南门桥”和“聚宝桥”,位于十里秦淮的中心。镇淮桥在民间被俗称为“朱雀桥”,但它绝非昔日的朱雀桥。据《白下琐言》云:“朱雀航非今之镇淮桥,乃古桐树湾长乐渡处(今信府河与大油坊巷之间),在聚宝门(今中华门)东北。”至正《金陵新志》亦说,朱雀桥“在镇淮桥北左南厢,今信府河救生局,正当古长乐渡处”。同样,《金陵古今图考》中也确切地指明镇淮桥建于南唐,与南唐宫城宫门、虹桥(今内桥)、南门(中华门)皆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两条中轴线并不吻合,南唐宫城在建康宫偏西。朱雀桥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两条中轴线并不吻合,南唐宫城在建康宫偏西。朱雀桥是六朝时所建的浮航(浮桥),镇淮桥则始建于唐天佑十一年(914年),为杨吴都水使王逊立。可见,此桥非彼桥。朱雀桥是六朝时秦淮河上24个浮航之一,亦名”朱雀航“,是一个规模很大的渡口。据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载,”晋咸康二年作朱雀门,新立朱雀航上建重楼,并在桥上安放两只铜雀,名“朱雀观”。整个桥长90步,为古城要塞之地。六朝时,每遇战事,则撤去秦淮浮航,以阻敌军。朱雀桥畔古迹颇多,如“夷齐庙”,旧传为王导、谢安祠;又如“武成王庙”和“镇淮楼”。有一首《朱誉桥》的诗这样写道:
朱雀门前朱雀桥,行人唤渡雨潇潇。六朝遗事知多少,流尽清淮水一条。野草溪花媚晚凉,残基犹说晋咸康。镇淮桥北无遗址,何处当时廿四航?
诗中既借景咏叹,又表明因年代久远,这座六朝时名气很大的桥址已无处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