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桥位于夫子庙西,建于明万历年间。史载:一周姓太常寺少卿认为,自嘉靖以来,南京很少有人中状元、进士。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夷平了小卫山,造了尊经阁,破坏了夫子庙的风水;二是泮池(内秦淮河)西流不息,蓄不住“文气”。于是,在改造夫子庙和应天府学的同时,在泮池之西建了一座木桥阻挡水流,以蓄住“文气”。因该桥与武定桥相望,遂取名“文德桥”,遥相呼应。文德桥建成的第二年,南京人焦弘就高中状元。尽管这纯属巧合,但后人便把文德桥视为一景。文景桥在明万历年间曾坍塌,遂改木桥为石桥。清道光中又损,溺死数十人。后改建的木桥又毁于火。同治九年、十一年又接连修过两次。
文德桥所在地区,在六朝时就很繁华,明清时这里的人气更旺。沿秦淮河两岸建造了一幢幢精巧的河房水阁,极为别致。每当盛夏,文人骚客,或乘船纳凉,或往来于利涉、文德两桥之间,扇清风,酌明月,成为秦淮一景。
由于文德桥的特定位置和结构,每当农历中秋和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只要天气睛朗,总能看到“龙抬头”的奇观,即在文德桥东西两侧的秦淮河中,可以各看到半个月亮,所谓“文德桥畔半边月”就是指的这一奇特现象。文学家吴敬梓客居南京时,漫步文德桥,曾见到“分月”的奇观,当即赋诗一首:“天涯羁旅客,此夜共婵娟。底事秦淮水,不为人月圆。”“龙抬头”的现象实际上与地球和月亮的运转有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月亮绕地球转动,在这两天的午夜时分,正好在文德桥上方构成了一个特定的角度,从而出现了这一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