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台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沧桑留下了众多遗迹,位于城东南隅秦淮河畔的周处读书台就是其中之一。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为三国吴大将周鲂之子。周氏系阳羡地方豪族。周处更因早年丧父,缺少教养,少时横行乡里,纵情私欲,时人俱厌,竞把他与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后幡然改过,来南京拜见陆氏兄弟。他对陆云说:“年以蹉跎,恐将无乃。”陆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况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不彰?”陆云的一席话对他影响至深,此后他励志勤学。不久他便入仕,三国吴时为“东观左丞”、“无难督”之职。西晋初,历任新平太守、广陵太守,直至任御史中丞。因他刚直谏劾,曾得罪梁王司马彤。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氏族首领齐万年率族起义。周处受命为建威将军,作为梁王的副帅去镇压起义。但他处处受到梁王压制,孤军出征,于297年战死,时年57岁。晋王朝追认他为平西将军,后被追封为“孝侯”。
相传,周处读书台就是周处改恶从善后励志读书之处。但是,据考证,唐、宋以前记载南京胜迹的史书均无“读书台”之说。实际上,该台是周处为吴东观左丞时的堂宅,因周处字子隐,故称之为“子隐堂”。宋张敦颐在《六朝事迹编类》中即载:“周处台一名子隐堂。府雉东南有故台基曰周处台,今鹿苑寺之后。”其后,南宋周应合在《景定建康志》中亦载明:“周处字之后”。其后,南宋周应合在《景定建康志》中亦载明:》“周处字子隐,仕吴,为东观左丞,有台于此。”只是到了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有“读书”二字,说:“周孝侯读书台,在武定桥东、蟒蛇仓后。”在这之后,似乎就有了“周处读书台”一说。30年代编印《首都志》时,在志书中又删除了“读书”二字,仍恢复“周处台”之称。因此,正确的称呼似应为“周处台”或“子隐堂”。
周处台耸立在高台上,有几间平瓦小屋,台堂屋宇。据清代余宾硕《金陵览胜》载:周处台“高楼城巅,下俯赤石矶,左带艺阁高林,秀木翘楚竞茂;右凭南岗,丹崖露驳”。其清静幽雅的环境乃文士心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