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
1600多年前,一幅画轰动了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引得万人空巷,争相观赏,这幅画就是顾恺之为兴建瓦官寺所作的《维摩诘居士像》。
金陵名刹瓦官寺坐落在中华门内西南隅的花露冈,原本是制陶之地,后在此地建瓦官寺。
为兴建瓦官寺,住持请高官名流捐资,认捐者没有超过10万钱的。可家中清贫的画家顾恺之却慷慨认捐百万。人们对他这种异乎寻常的举世闻举动感到十分惊讶,而顾恺之只要求寺中给他留一面墙,他自有办法。住持同意了。顾恺之于是闭门作画百天,不让任何人窥视。直到给画中人物点上眼睛完全成画时,顾恺之才对住持说,明天开放,让人参观,第一天来看画的给钱10万,第二天付钱5万,第三天则随意捐助。开门那天,慕名前来者见壁画熠熠生辉,画上人物神采照人,栩栩如生,无不叹为观止,纷纷解囊,捐资很快就超过百万。这幅壁画也就成了瓦官寺的一绝,到唐代还保存完好。杜甫专程去欣赏后,激动地写下一首诗,称此画“虎头”(顾恺之的小名)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顾恺之多才多艺,无所不精。创作时专心致志、凝神深思,其他一概不问。他住在瓦官寺东北的银作坊南,在秦淮河北岸,地近三山街。为了作画,他在院里盖了小楼。所以人们称他的住处为“顾楼街”,又叫“层楼街”。顾恺之每逢作画,上了小楼就叫家人撤走楼梯,什么人也不见,连吃饭也由妻子递上楼。因此被称为“三绝”之人,即才绝、画绝和痴绝。
顾恺之善画人物,但往往画成之后好几年都不点出眼睛,使人困惑不解。顾恺之则说:传神写照,正在这点睛之中,不能轻易下笔。后世称赞顾恺之作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境界不同凡响。唐代论述画史的名著《历代名画记》在评价“六朝三杰”时说:张僧繇得画风,画意之血肉;陆探微得其筋骨;而顾恺之是得其神韵,“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顾恺之的画留传不多,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种,而且还不是真迹,为唐、宋画坛高手临摹之作。即便这样,我们也可从中窥见顾恺之画技的成熟,其笔意行云流水,栩栩如生。特别是他根据曹植传世名篇《洛神赋》所绘成的《洛神赋图》,以熟悉的江南水乡为背景,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凝聚于洛神一身,形神飘逸,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
南京瓦官寺位於江苏南京凤凰台。东晋兴宁二年(364),因慧力之奏请乃诏令施舍陶官之旧地以建寺,掘地得古瓦棺,因称瓦官寺。未久慧力又建造一塔;至竺法汰住寺时,更拓建堂宇,兴建重门,并宣讲「放光般若经」,僧众云集,遂成名蓝。竺僧敷、竺道一等亦住此,大张讲席。太元二十一年(396)罹火灾,堂塔归於灰烬,帝敕令兴复。寺中安置有戴安道(戴逵?~396)所造之佛像五尊、顾长乐(344~405)所画之维摩像,及师子国所献之玉像。刘宋之后,慧果、慧璩、慧重、僧导、求那跋摩、宝意等均相继住此,或敷扬经论,或宣译梵夹。梁时,增建瓦官阁。陈光大元年(567),智顗亦居此,讲大智度论,及次第禅门,并曾修缮此寺,益见完美。五代南唐升元时,改称升元寺。宋太平兴国(976~983)年中,敕名「崇胜寺」。明初,寺基废灭,一半成为徐魏公之族园,一半则入骁骑之卫仓。嘉靖年间,於徐公园傍建积庆庵,称为古瓦官寺,然已非旧址。万历十九年(1591),僧圆等人募资於凤凰台之右建丛桂庵,并赎台地,据崇冈,临江面而大兴殿宇,号为上瓦官寺,改积庆庵为下瓦官寺。今上瓦官寺称凤游寺,仅存留部分之堂宇。〔高僧传卷五、卷六、卷十二、卷十三、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续高僧传卷六、卷十七、佛祖统纪卷三十六、卷五十三、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一、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六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