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与府学、县学
夫子庙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人口稠密,市场繁荣。宋、元时期,在此造建康府学和集庆路学。明初,在此建国子学,不久,国子学迁往今东南大学一带,这里就改为应天府学。清代,这里为江宁、上元县学所在。在古代、府、县学一般与夫子庙建在一起,南京亦如此。
夫子庙又叫孔庙、文宣王庙,是祭祀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其庙俗称为夫子庙。南京最早的夫子庙建在今莫愁路上的朝天宫。宋仁宗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才迁到今址。新建的夫子庙屡遭兵火之灾,不得不在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推倒重建。叶梦得在《府学记》中对重建夫子庙的缘由讲得非常明白:“建康领江左州之地,于东南为大都会。异时文献甲于他方,旧有学在州之巽隅,更罹兵火,城郭鞠为丘墟,独学宫巍然仅存。颓垣败壁,毁压相籍,生徒奔散,博士倚席不讲。绍兴二年某始以安扶大臣分镇。绍兴七年,诏以建康为留都,蒙恩复畀居守。视事之明年,因旧址尽彻而新之。起己未孟冬,讫庚申仲春,凡五春,为屋百二十五间,南向以面秦淮。既又作小学于大门之东。”
元代,这里是集庆路学所在地。元朝末年,集庆路学已名存实亡。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改集庆路学为国子学,令品官和地位稍高而又略懂文义的地主阶级小知识分子,充当国子监的学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古代帝王培养人材,端正风俗,都要先办好学校。但这种学校往往越办越糟,到元朝时,弊病已无以复加,“上下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朱元璋又想,元朝末年,兵荒马乱,战火连天,人们都以舞枪弄棒和打仗为乐事,不少文武官员斗大的字不识一箩,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现在我统一了天下,虽然设了国子学,恐怕还不足以将所有能人贤士都搜罗进来,所以全国的郡县都得建立自己的学校,聘师招生,讲道论德,以复先王之旧。因夫子庙这块地方狭小,难以容纳全国的监生就读,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令改建国子学于鸡鸣山之南。洪武十五年初建成后,改称国子监,夫子庙遂又改为应天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