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古都南京
佛教文化
书画交易
生活服务
饮食健康
南京黄页
绿色南京
Baidu

ToP

中华路与焚衣街 中华路北起北桥,南至中华门
[ 录入者:58815861 | 时间:2016-01-07 10:10:21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535次 ]
中华路与焚衣街
    中华路北起北桥,南至中华门,全长1.7公里路宽,路宽15米。它是在明、清时代的府东街、三山街、大功坊、使署口、花市街、南门大街等街道的基础上,于1932年连贯拉直、拓宽而成的。因其直通中华门而得名中华路。该路与白下、升州、建康、瞻园、长乐等市区干道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南京南出要道。
    六朝时代,这条路称为驰道。吴天纪二年,卫尉岑昏表修百府,自宫门至朱雀桥夹路大兴官舍,又开辟大道,让男女各走各的道,夹道还筑有高墙,或用竹篱相隔。晋成帝时,又筑新宫殿,其正门宣阳门正对朱雀航,故此街又称朱雀街,但更多时候被称为御道、御街。当时,虽然从宫城南门到朱雀航是一条直路,但从台城到朱雀街有弯曲处。因此,有人对丞相王导的孙子王东亭说:“丞相经营建康,造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御道,太不应该了。”王东亭说:“这正是丞相设计巧妙所在。建康这块地方很狭窄,不像中原那样地广人稀,可以使阡陌条畅,一览而尽。造成纡余委曲的街道,可使人有深不可测的感觉。”王东亭这番话,其实并没有说出造成街道纡曲的真正原因。东晋初创,百业待兴,国力空虚,如果大拆江南士族巨宅和民居,不仅财力不足以承担,而且会造成东晋王朝与江南士族及人民的更大矛盾,江山就坐不住了。所以,只好采取这种不得已的办法。
    南朝萧梁时期,御街又叫焚衣街,以梁武帝萧衍在此焚烧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奢侈异服而得名。东昏侯萧宝卷是一个昏庸无比又骄奢淫逸之徒,成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永元三年夏,他把台城内的阅武堂改建为芳乐苑,盛夏树木难以成活,就叫人在树条上插叶系花,供他观赏。苑内山石都涂上五彩颜色,临池建造水榭楼阁。百无聊赖之余,竟在苑内仿照民间开设的市场,叫宫女、宦官们扮商人做买卖,叫潘妃管理市场的“法令”,自己充任供潘妃驱使的“市吏录事”,甚至亲自坐店卖肉,丑态百出。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阅武堂前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沽酒。”辛辣地嘲讽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东昏侯还制定四种冠和五彩衣,一天换穿20余种衣衫。梁代齐后,萧衍认为,这种奢侈淫逸的衣冠,对国家和社会风化不利,故下令在御街焚烧,以儆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自此以后,奢侈淫逸之风有所抑制。
    明代,这条街仍然十分繁华,是官衙和达官贵人住宅比较集中的地方。朱元璋称吴王时的吴王府就在这条街上。明初出将入相,功贯古今第一人的开国功臣徐达的国公府徐王府也在这条街上。
    清袭明制,这条街没有多大变化。辛亥革命后,才拉直街道,拓宽马路,铺上柏油路面,并开始通公共汽车。随着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在中华路已得到拓宽。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夫子庙又叫孔庙、文宣王庙 [下一篇]扫帚巷位于中华门外长干桥东南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意见与投诉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2008-2013 南京名片- 南京名片网

联系方式: 15851899322、15852917604 苏ICP备090512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