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变迁
秦淮河流域是个盆地,在大约距今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后期
还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由于天气炎势,湖底沉积了红色的泥沙,经
过胶结以后成为红色的砂岩,地质学上把它叫做“红层”。南京许
多工厂翻砂用的型砂,就是采自秦淮河流域方山的这一红层。由于
地壳运动的影响,岩层形成波浪状的褶皱,原先沉积的水平岩层呈
10—20度缓缓倾斜,使湖面逐渐缩小,最终完全成为陆地。而原来
湖底洼地流动着的雨水则逐步形成今日的秦淮河。
这条秦淮河在南京市区范围内的古河道曾经发生过很大变迁。
现在的秦淮河是由东向西穿过城南,外秦淮河则沿着护城河向西城
北经三汊河入长江,但在早期,其河流走向与今日截然不同。1983
年11月《南京市区河道地质调查报告》中证明古代秦淮河的流向是
由南向北,大致由通济门经淮清桥、大行宫到市政府,穿过鸡鸣寺
与覆舟山之间的隘谷抵玄武湖;再由大树根折向西流经模范马路向
福建路方向直奔金川门,绕大桥南路汇入长江。这条古河道比现在
的秦淮河更宽更深。根据资料分析,古河道长14.8公里,一般宽达
1000米,古河道底部在地平面下30—50米,沉积的砂土厚达20米。
从古代南京地区的水系分布和地势特征也可隐约看出这条古河道的
痕迹。古秦淮河道的位置正是南京市内的低洼之地。据史料记述: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京师大水,涛入御街七尺”;“梁中
大通五年(533年),京师大水,御道通船”。六朝时期的所谓“御
街”、“御道”即指当时宫城的正南门到秦淮河的大道,位置约在
今天的洪武路、内桥至中华门一线,与地质钻探资料显示的古秦淮
河道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