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瓮城
明南京城墙有13座城门,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按逆时针方向将其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即“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其中聚宝门(今中华门)的气势最为恢弘,传说故事亦最多。
聚宝门,今称“中华门”,位于南京城南,东为通济门,西为三山门。该门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南门,是都城的咽喉要道。洪武初年建城时,直接利用了这座旧有城门,直到洪武十九年才重新建造,并更名为“聚宝门”。
有关“聚宝门”的命名,民间有许多传说。相传,明初富民沈万三家有古盆,贮有金宝,聚之不尽,称之为“聚宝盆”。后因南门城垣倾塌,屡修不中。太祖朱元璋便下令向沈万三暂借这一宝盆作为城脚以镇之,并说好次日五更即还。但朱元璋诓骗了沈氏,为了永远占有聚宝盆,他下令京城内严禁打五更。这样,聚宝盆便永无归还之时。今聚宝门内的宫厅照壁后有砖砌成的塔,上覆有小亭,据传宝盆就埋于此处。
还有一说,朱元璋定鼎后,对沈万三的富有和张狂极不顺眼,欲找茬将其杀之。因马皇后从中说情,沈万三才免于一死。沈万三被流放至西南,家资全被抄没,发现有一宝盆。有识者曰:“此聚宝盆也!”后筑金陵城屡修不就,命埋此盆于城下,“聚宝门”之名就得于此。另又有一说“聚宝门”之名就得于此。另又有一说“聚宝门”为沈万三所筑。沈氏富甲东南,太祖欲杀之。人言其家有聚宝盆,沈害怕宝盆会招惹是非,遂言宝盆已埋于城下,以镇王气。故以此名。
其实,“聚宝门”是因为城门外有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名。所以“聚宝门”之传说完全是明、清两代好事者所编造的故事,以增加这座城垣的神秘性和传奇色彩。